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德斯普兰斯
最开始的金拱门是三个拱,除了餐厅门口的双拱门之外,稍远处还杵着一个带指示牌的单拱门,远看仿佛“n+m”组合,很像是“你妹”或者“尼玛”的汉语拼音缩写……
好,现在提一个严肃而且有质量的问题:为什么麦当劳创始人会相信拱门的形状能get到行路人的饥渴点呢?
▲ 我的大剑早已饥渴难耐了!
世上没有无源之水,也没有无本之木,麦当劳的拱门有其深厚的西方文化根基。正像东亚建筑留给西方人的第一印象是“大屋顶”那样,西方建筑令我们中国人惊讶之处往往在于对“拱”的普遍应用。
▲ 京都街头随处可见的东方大屋顶
▲ 罗马斗兽场:拱~拱~拱~,哦累哦累哦累!
欧洲各种语言中“建筑”一词多半源于希腊语ἀρχιτέκτων [architékton],其中词根ἀρχι- [archi-]正是“拱”的意思。由此可见,拱门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始终居于审美的核心地位。
▲ 油画《加尔桥》(1787年) 242 cm x 242 cm
[法] 休伯特·罗伯特 作
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
▲ 位于法国南部的加尔桥实质上是古罗马人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,同时兼顾车马行人的通行,上下三层全部由石拱构成(公元前19-20年)
尤其是在欧洲11世纪以后的教堂建筑中,拱门更加成为这门艺术的亮点。如果说,教堂为精神倦旅上的行路人提供了缓解灵魂饥渴的庇护所,那么,不论是罗曼式(亦称罗马式)教堂的半圆拱门,还是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门,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发出疗治灵魂的召唤。
▲ 法国勒皮主教座堂西立面,其上遍布罗曼式半圆拱门(建于11世纪下半叶)
▲ 意大利比萨的圣若望洗礼堂,最下层的半圆拱显示出典型的罗曼式风格,而上层则开始出现哥特式元素(建于1152-1363年)
▲ 大门为哥特式尖拱的巴黎圣母院(建于1163-1345年)
时至今日,无处不在遍地开花的麦当劳取代了当年教堂的地位。在那对金拱门后面,献给人们的已不再是基督肉身的象征——无酵饼,而是汉堡包,人们畅饮的也不再是葡萄酒,而是可口可乐。
当物质取代精神时,每个执迷于自我的人都会相信,自己就是那位君临一切的神。
下期预告:玄牝
《与艺术沾边 ·190》羽蛇化龙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